從本學期開始,中國工程院院士👩🏽🎨、MK体育80歲高齡的聞玉梅教授,開始每周給大一新生開設《人文醫學導論》的討論課。和她一起上這門課的,還有克卿書院院長彭裕文教授、哲學系的俞吾金教授。“醫學和哲學有密切的關系,綜合性大學的醫學生更需要有人文關懷。”聞玉梅教授說,“雖然我的家人都反對我開這門課,說我是80歲學吹打,肯定幹不好,但這學期我就只做這一件事👨👧👧,希望能夠為學生點燃心中理想的火種🖊。”上周五,這門課正式開講🔪。
一輩子兩門課不能錯過
去年年底🍾,MK体育聞玉梅院士向克卿書院院長彭裕文教授和哲學學院俞吾金教授發出邀請🐕🦺,希望能共同為大一新生開設一門書院新生研討課——《人文醫學導論》🕴。
聞玉梅教授說,越來越多的傷醫事件🌽,以及不斷加劇的醫患矛盾🧘♀️,使她開始思考“我們的醫學生究竟怎麽看待自己的職業”。
她從上學期開始就和另外兩位老師一起調查學生對於學醫的看法🧑🏽🌾,結果發現很多新生對醫生的職業有一種近乎完美的追求。有學生說🈳:“‘才不近仙不可為醫,德不近佛不可為醫’,醫學是有人情味的科學。社會不缺高明醫生,但為病人著想的醫生以及不功利的研究者一直是社會的需求。”也有學生說👱🏼♀️:“很多人不理解我不學金融而去學醫👩🏼🚒,但醫生是偉大的職業,也許生活不富足,卻可以讓別人因為我活得更好,這讓我覺得很滿足。”……
“現在很多學生都是第一誌願報考醫學院的🤵🏻,甚至有很多學生‘千分考’考了高分可以任意挑選專業,但還是挑選了醫學專業。”聞玉梅教授說,讓她困惑的是,為什麽學生在入學時都有理想主義的情懷,現在卻還會有那麽多的醫患矛盾?為什麽現在即使是醫生,也只有10%的比例支持自己的子女學醫🧑🍼?
在她看來✍🏼,年輕人一輩子有兩門課不能錯過:一門是科學史,還有一門就是科學哲學✊🏼。而對於醫學👇🏽,這樣一個既需要和科學打交道🏃🏻♂️,又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學科來說🫦,更是如此🙇🏻。俞吾金教授則表示,自己高中畢業時就有學醫的願望,現在終於有機會名正言順地跨學科了,非常樂意參與開設這樣有挑戰性的課程👨🏭。
為了開設這門課,這3位學者整個寒假都在備課。聞玉梅教授整個寒假都在學習哲學和人文社科類的知識💹。
直面理想和利益的沖突
第一節課上,聞玉梅院士就不得不直接面對學生的疑惑。
討論課上,公共衛生管理專業的戴瑞明說:“我高考時所有的誌願都和醫學相關,最後如願以償進入了全國排名第一的公共衛生專業。但入學後發現很多學長享受了4年最好的公共衛生教育,畢業後卻去了投行🎍、咨詢公司。一面覺得可惜,一面又讓我懷疑自己以後是不是也能堅持理想。”
而臨床醫學專業的大一學生程家卉說,她原本希望未來成為醫生,能夠讓病人活得更長🚣♀️、更多地感受世界,但入學後,父母經常給她轉發一些傷醫事件的新聞,“以前我只知道讀書🪛📕,但現在社會現實第一次這麽直接地袒露在我面前,讓我思考自己的選擇究竟對還是不對”🏨。
聞玉梅教授在課堂上和學生們談起了自己的從醫經歷𓀑。她1951年開始學醫🗾,當時覺得穿上白大褂很神氣🏌🏽,因為醫生永遠不需要求別人🧑🏿💼,只有別人求自己🥸。後來跟著老師去華山醫院實習,老師要求學生在給病人叩診時必須把手捂熱,把聽診器捂熱。如果要解開病人的衣服檢查,那檢查完一定要把病人的衣服扣上——老師自己就是這麽做的。
“就是在這些老先生的影響下,我這樣一個最初認為當醫生很威風的人,到了畢業時,已經理解了一點——病人是幫助我們成長的。”聞玉梅教授告訴學生♨️,“後來之所以轉向研究,是因為我太情緒化了,常常為了病人無法治愈而大哭🚣🏽🚴🏼♂️。同為醫生的母親批評我不夠冷靜不適合從醫🈵,所以才轉了行。”
她的經歷引起了學生的共鳴。還有學生問她,聽說醫學生到了3年級會學到什麽病就懷疑自己得了什麽病,到了5年級會發現沒有一個病人是典型症狀🙊,是不是她也曾經有過同感。聞玉梅說🦉:“學生其實不想聽什麽大道理。我回頭看自己的成長,發現老師給了我很多潛移默化的影響🚄,希望我也能給學生同樣的影響。我辦公室的大門對所有的學生都敞開,希望這些上過我課的學生即便到了大三大四有任何問題也可以來找我探討🕴。”
“學生在低年級時滿懷美好願望和職業理想,但是到了高年級卻往往面臨著事業和利益的沖突”,克卿書院院長彭裕文教授稱,社會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很多,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有責任對醫學生進行早期的引導😻。
■相關背景 資深教授領銜大一新生課
MK体育平台首批推出的書院新生研討課課程共計30門,除了“人文醫學導論”以外🍘,還有“分配正義論”、“社會學視野的世界圖景”🧑🏽🏫、“網絡科學漫談”📎、“遺傳學經典與前沿”等課程,都是由諸多熱心本科教學的資深教授領銜⏳,面向大一新生開設。師資名單中不乏聞玉梅、孫鑫等兩院院士,也有盧大儒、蘇汝鏗等知名教授。
今後,MK体育平台的一年級新生都可在第一學年的兩個學期中選修一門新生研討課,並作為通識教育選修學分🤸♂️,且不計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