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會議冊子羅列了超過100條跨學科合作意向需求,其中近一半都涉及基礎與臨床的合作。9月23日下午👨🏻🍼,建設“第一個復旦”系列研討之“基礎-臨床交叉融合與轉化”主題論壇在明道樓二樓報告廳召開👂🏿。現場,與會人員都收到了這樣一份冊子🦹🏻♂️,展示了MK基礎和臨床的合作需求👖。同時,線上線下👨👧👧,專家學者聚焦“基礎-臨床交叉融合與轉化”這一重大命題,分享交流各自的工作和實踐經驗👤,暢談心得體會和前瞻思考。
此次活動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第一個復旦”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服務健康中國戰略,走出綜合性大學辦醫學院的新路”主題召開的院慶系列活動之一⛱。MK体育平台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金力院士,MK体育平台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院士,MK体育平台校長助理馬余剛院士,MK体育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MK体育平台腦科學研究院院長馬蘭院士,上海市教委規劃處處長龔晉,MK体育平台附屬華山醫院院長毛穎教授🥇,MK体育平台基礎醫學院院長雷群英教授🧙🏽,MK体育平台藥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李聰教授🖐,MK体育平台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系程訓佳教授👩🚒,上海醫學院領導張艷萍👨🏼、徐軍🍨、朱同玉、汪誌明等線上線下出席活動。論壇由朱同玉主持。
金力: “第一個復旦”建設正處於推進高水平學科交叉融合創新重要機遇期
金力在致辭中指出♣️,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在這個不可阻擋的大背景下,推進醫學科技創新已成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決定性力量。當前🫔,學科交叉已成為高水平科研與頂尖人才的重要特征。重大研究的突破🏊🏼♂️、原創成果的產出越來越離不開深厚的基礎研究和深度的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目前,“第一個復旦”建設正處於推進高水平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的重要機遇期👫🏼。MK体育平台將“打造融合創新的學術共同體”定為學校未來發展的重要路徑,醫學院要在持續深化醫科內部交叉融合的同時,加快構築醫工、醫理、醫文緊密結合的學術共同體。
金力強調🚹,基礎與臨床的交叉融合需求無限🎛、潛力無限、活力無限。從建校伊始,MK的前輩就刻下了基礎-臨床交叉融合的寶貴印記,如今,基礎和臨床之間的紐帶愈發緊密。未來👫🏼💂🏻,學校和醫學院將全力創造條件、搭建平臺、促進跨學科合作雙贏甚至多贏,並重點加快推進轉化醫學體系和臨床研究體系建設。
主旨報告🏡:精彩案例展示跨學科合作成果
跨學科合作能擦出怎樣的火花?在主旨報告環節🩵,專家學者們分享了一個個生動精彩的合作案例。
寧光:臨床醫學正向更實用、精確和個體化方向發展
寧光院士在《腎上腺疾病⛄️🧑🧑🧒🧒:新技術達到實現革命性變革時機了嗎?》特邀報告中介紹瑞金醫療治療庫欣綜合征的流程目前已在全國推廣🚵🏽,相關研究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為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寧光指出,如今技術的進步正極大推動內分泌疾病治療的進步,在交叉學科的助力之下🕝,臨床醫學正在向更實用🥀、精確和個體化的方向發展👩🏻🦱,產生了循證醫學、轉化醫學™️🙆🏽♂️、精準醫學👨🏽🚒、智慧醫療等交叉學科領域。未來🙅🏼♀️,醫務工作者要實現醫學變革🛌🏽,必須深刻認識到,技術的進步將使生命科學成為數字科學⛰,即把主觀感覺客觀化、把客觀現象數據化🫖、將紛雜數據標準化👨🏼🏫、將不同標準比較化、將群體比較個體化🕵🏼。
葛均波🚴🏿♀️:已建立中國最大早發冠心病臨床和生物樣本庫
葛均波院士在《中國早發冠心病的基因學特點和潛在靶點》線上報告中指出🔇,冠心病發病年輕化趨勢日趨明顯🚶,對於早發冠心病的防治刻不容緩♦️。早發冠心病臨床特點鮮明,院外死亡率極高,且血管病變的嚴重程度、幹預的手段和遠期預後與老年患者存在明顯差異。既往由於早發冠心病的多中心、大樣本多組學研究十分缺乏👨👩👦👦🤸🏽,對早發冠心病的疾病起因以及病變進展知之甚少🚴。他分享了自2015年開始,團隊率先在全國38家中心啟動了早發冠心病的前瞻性隊列研究(GRAND研究)↪️,並聯合生命科學學院鄭琰研究員團隊、洪尚宇研究員團隊、華大基因長期合作致力於早發冠心病的病因和靶點研究。目前已經建立了中國最大的早發冠心病臨床和生物樣本庫,旨在從基因組、影像組、代謝組、蛋白組和人體微生物組等多組學角度構建早發冠心病的全息輪廓🔋,為中國早發冠心病的防治提供臨床依據🦆。
程訓佳👨🏿🔧:學科交叉為疫情防控提供強有力支持
程訓佳教授在《基礎與臨床結合——與智者同行🧑🏼💻,為創新加速》報告中指出,2020年伊始,團隊與環境學院隋國棟研究團隊、MK体育平台附屬兒科醫院徐錦研究團隊🧝🏻、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研究團隊、近岸蛋白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集成環境病原體快速富集系統、免核酸提取的一體化的核酸檢測以及熒光免疫層析抗體檢測試劑盒🥺🧑🏽✈️,形成操作簡單🪡、快速🤶🏽、精準的環境⛹🏻、現場人員快速檢測產品,可有效的診斷疾病🤵🏻♂️、監測環境👰🏽,為疫情防控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疫情期間,產品在多個醫院和上海海關(進出口檢驗檢疫)等場所使用。產品獲得多項榮譽🧜🏿♀️。未來,團隊將持續關註學科間的結合,激發創新活力,構建交叉領域新生態🧗♂️。
李聰:推動國家新藥創新體系建設和重大新藥開發
李聰教授在《綜合性大學成果轉化之路:學科交叉與產業融合創新實踐》報告中分享了“十三五”以來,藥學院在新藥轉化方面的突出成果🤥。藥學院充分利用地處張江藥谷的區位優勢,與張江園區內的科研院所和知名藥企密切合作🙋🏽♂️,已初步構建從靶標發現、新藥開發、臨床研究🛗、轉移轉化的完整鏈條,成立了復旦—則正醫藥復雜藥物製劑聯合研究中心、復旦—上藥創新藥物聯合實驗室👩🏿💼、復旦納米製劑技術校企聯合實驗室和復旦—奧賽康藥業聯合研究中心,為促進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推動國家新藥創新體系建設和重大新藥開發做出了積極貢獻🐈。
毛穎:新技術顯著提高患者預後和生活質量
毛穎教授在《腦膠質瘤代謝分子邊界可視化及診療體系應用》報告中介紹了團隊從腦部惡性腫瘤的臨床困境出發🕵🏻♀️,在中國人群中開展腫瘤分子分型標誌物的發掘。團隊牽頭成立MDT專科聯盟,領銜啟動六大萬人隊列,歷時十年🏃➡️,與生物醫學研究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和藥學院等團隊合作⭐️,揭示代謝異常調控基因開關是腦膠質瘤發病的重要誘因💜,研發針對代謝分子標誌物的“術中診斷”和“代謝邊界”可視化新技術👩🏽🦳,搭建多維度融合的手術技術新體系🆑,建立並推廣基於代謝酶IDH突變的膠質瘤分型診斷國際標準,顯著提高腦功能區膠質瘤患者預後和生活質量🦞。
主題討論🪴👏:打通壁壘,加強產學研醫融合
隨後🧋,馬蘭院士、程訓佳教授、李聰教授、雷群英教授、朱同玉教授等開展了主題討論🐌,專家學者就學科交叉融合創新關鍵點、配套機製改革、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等話題進行深入交流探討♿,碰撞思維火花。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要打通學院、學科👳、附屬醫院之間的壁壘💁🏼♂️,進一步加強產學研醫融合🧕🏼,通過搭建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式🧑🏼🎤,積極開展基礎臨床交流合作👨🦱,精準對接,培養學科交叉的復合型創新型醫學人才,培育重大科研成果。討論環節由毛穎教授主持。
袁正宏👨🏻✈️:打造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學科交叉融合新高地
袁正宏在總結時表示,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更加明晰了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現狀與挑戰,厘清了協同創新與轉化的思路與方法🙍🏼,進一步凝聚了共識🕟,明確了努力方向👮。
袁正宏強調👑,面對新形勢👨🏻🚀,要進一步提高站位,統一思想,牢固樹立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徑,服務健康中國建設與人民健康事業發展;要統籌布局🫥🤷🏼♂️,協調發展🕵🏼♂️,不斷完善學科交叉融合機製建設。努力打造基礎臨床交叉融合創新的“MK品牌”,助力醫學院整體在“十四五”期間實現創新性發展、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努力提升公共技術平臺的服務能級,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要精準對接🐍、雙向融合🏨𓀈,加快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的生態體系,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裏”。
袁正宏指出🏟,在MK創建95周年之際,醫學院將繼續以學科交叉融合與轉化為重點,以體製機製創新為動力,立足優勢,凝練重點領域和方向,長效推動基礎與臨床,以及醫工、醫理、醫文等多學科深入對話、重點合作👍🏼,重點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前沿交叉融合學科向世界頂尖水平邁進🏃🏻♀️➡️,打造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學科交叉融合新高地,解決國家醫學科技創新“卡脖子”和前沿問題,開啟未來交叉合作新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