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臨床工作者、投資機構代表共聚一堂,路演圓桌論道,碰撞思維火花。11月24日下午🏂,MK体育首期“楓林科技沙龍”舉行,本次活動由上海醫學院科研處主辦,生物醫學研究院承辦🌾。來自基礎、臨床、企業等代表線上線下參與活動。
MK体育副院長朱同玉在致辭中表示,MK体育要致力於開展“向上捅破天⚾️,向下立於地”的研究🧑🏿🍼,既探索前沿科技🧑🏻💼,又支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楓林科技沙龍”的誕生旨在搭建跨界交流平臺,通過定期的跨界交流、思維碰撞,切實推進基礎和臨床學科交叉融合👇🏻,助力開展具有前瞻性💁🏻♂️、引領性⭐️、融合性的原創研究並服務於“雙一流”“地高建”學科建設👨🏼🔬,推動成果轉化🫰🏻,尋找未來新的發展點、增長點🏋🏼♀️🍀,打造創新思想的匯聚地。
首期“楓林科技沙龍”主題聚焦“腫瘤診斷新技術和新靶點的開發”🧛🏻♂️𓀄。路演環節,來自生物醫學研究院的三位青年學者許傑、盧智剛、陳海威分別帶來各自創新成果的精彩分享。
許傑首先就他在“腫瘤免疫治療新靶標的發現”方面的經驗做了報告。他指出現在國內對於藥物靶點的選擇一直存在“新靶點難產🤤,老靶點內卷”的問題👨🏽,許多研究團隊跟風熱門靶點💅🏼,造成資源浪費🤦🏿👨🏿🦱。許傑潛心於PD-1/PD-L1抗體耐藥的分子機製🩶、腫瘤免疫逃逸的機製展開研究,基於新靶點開發的阻斷抗體在臨床試驗的“寵物版本”中看到了明顯的治療效果🔰🦸🏻,預毒理實驗也表明長期重復註射未見明顯毒性,在PD-L1陰性的肺癌、乳腺癌、腸癌等治療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已經獲得了風險投資開展臨床研究👩🏿🍳。
盧智剛分享了課題組開發的“全基因組水平受體/配體篩選系統”。盧智剛長期致力於細胞質膜上受體配體介導的細胞-微環境相互作用,開展腫瘤免疫🪣、病原體感染等新靶點的開發及其轉化工作。他首先介紹了分泌組學蛋白相互作用篩選體系的發展🧑🦲,細胞膜上受體配體蛋白占基因組編碼的約1/3,多數蛋白仍為孤兒受體/配體🌪🎇。基於此篩選系統🧘🏽,課題組已經成功發現新冠病毒ACE2之外的新受體,以及新的免疫檢查點分子MR1,為新冠雞尾酒療法和多種實體瘤的免疫治療提供了全新靶點🙅♂️,目前正在合作開發靶向藥物。
生物醫學研究院新引進的陳海威給大家介紹了自己在牛津大學開發的“基於下一代測序技術的蛋白質功能高通量篩選體系”。“GPCR-配體小分子組”篩選系統可以將GPCR活性轉換成條形碼(GPCR-seq),相比傳統的PRESTO-Salsa技術🧑🏼🌾,所需樣品量更小,單一樣本的花費更低,每個月可以完成1000個樣品的檢測,也可以開發成全自動化操作𓀙,極大地提高了方法的適用性,此項技術已經獲得專利授權和轉化。未來,他將主攻人體微生物和中草藥活性成分在機體內的作用靶點的研究,尋找各種藥物活性組分在機體內的接收器🥟,對於藥物脫靶、藥效靶標的發現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隨後,上海生物醫藥基金(SHC)高級科學顧問鮑靖在主題演講中詳解臨床醫生創新創業的優勢和挑戰,在她看來,臨床工作者投身創業大潮有著無可比擬的專業優勢,但同時也需要一個完整和高效的體製支持,包括時間、基礎科研經驗和能力🛌🏿,以及創新創業的環境和機會等。從專業領域來看,目前中國生物醫藥創新之路剛剛起步👋🏽,臨床工作者在藥物研發領域的作用至關重要👨🏻✈️。鮑靖鼓勵臨床工作者大膽嘗試,不懼失敗,並且學會尋求合作取得共贏🎠。
在圓桌討論環節🥠,投資機構代表、附屬醫院專家、師生代表等圍繞前述幾個項目,在轉化政策、轉化氛圍⚪️、研發成果🙆♀️𓀎、核心優勢等方面與科學家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討論。尤其強調了要最大化發揮專利轉化辦公室的橋梁作用,讓科學家能便捷地找到投資人,也讓投資人找到最好的科學家。
據悉🤰🏽,“楓林科技沙龍”後續將每月一期推出不同主題專場活動,通過跨界交流👶🏽,促進科研成果與臨床🏂🏽、企業需求精準對接,轉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