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二科李心翔教授領銜團隊發表一項研究成果證實👳🏼♀️,作為標準治療方案的“新輔助放化療後延遲手術”並不普遍適用於所有局部進展期腸癌患者🥸。研究表明,新輔助放化療後腫瘤退縮不佳的局部進展期腸癌患者,術前間隔時間越長🕦,生存獲益越差;這部分患者應被及時篩選出來,以避免延遲手術🤓。相關研究成果於日前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國際外科學》(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腸癌是我國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居民生命健康🤸🏽♀️🛌🏻。外科手術是腸癌患者獲得根治的重要手段。然而數據顯示,超過80%的腸癌患者在初診時已經處於進展期🈺,無法直接手術。所幸,對於局部進展期腸癌患者來說🟡,經過新輔助放化療後仍可以獲得手術機會——這也是當前局部進展期腸癌的標準治療方式🤽🏻♀️😧。
根據當前國際診治指南推薦,局部進展期腸癌患者在接受新輔助放化療後😖,需間隔5-12周後才能進行手術治療✷。
“延遲手術的目的🥷🏼🛤,在於讓患者在接受新輔助放化療後🚣🏽♀️,腫瘤病竈能夠更好退縮,進而達到更好的手術效果。特別是對於術後病理證實腫瘤退縮良好的患者,這一方案不僅可以提升治療效果,還可以有效降低保肛失敗的風險”,腫瘤醫院大腸外二科主任李心翔教授表示,“但並不是所有的局部晚期腸癌患者都能從延遲手術中獲益,部分腫瘤退縮不佳的患者可能因延遲手術增加了切緣陽性和保肛失敗的風險👨🏿🦳🦹♀️。”
那麽🍳,對於這些術後病理證實腫瘤退縮不佳的患者來說,是否有不進行延遲手術的臨床依據?為此,李心翔教授團隊開展了項目研究🏃🏻。
該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納入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2010年至2018年期間收治的行新輔助放化療且術後病理證實TRG評分(腫瘤退縮分級)為2-3(無退縮或輕微退縮)的522例直腸癌患者的資料,並根據手術間隔期(≤8周和>8周)將患者分成短間隔期組(217例)和長間隔期組(305例)。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單因素和多因素結果均提示,長間隔期組的患者總生存期和無疾病生存期相比於短間隔期患者的生存期更短🌈,短間隔期組和長間隔期組3年的無疾病生存率分別為75.6%和63.1%。
“這意味著,新輔助放化療後腫瘤退縮輕微或無退縮的局部晚期腸癌患者𓀗,術前間隔時間越長,生存獲益越差,”李心翔教授表示,“同時也提示這部分患者不適合標準的延遲手術方案,應當被及時篩選出來,選用其他更為合適的治療方式😩。如果在接受轉化治療8周時評估能夠達到R0切除標準(腫瘤完整切除,鏡下切緣為陰性)的患者,盡管腫瘤退縮不理想,也不建議繼續行新輔助治療,應選擇盡快進行手術治療。但是,對於腫瘤退縮不良且無法達到R0切除👒,如CRM陽性這類患者,我們會采取一個TNT的治療模式,即免疫治療或靶向治療聯合化療等治療方式🧖🏻♂️,希望可以為患者爭取到進一步轉化的機會。值得註意的是🪽,這種轉化治療的時長一般不超過16周🧑🤝🧑。綜上,對於腫瘤退縮不良的這部分患者👢,如果腫瘤評估可以達到R0切除的標準,我們也是主張建議盡快行手術治療👩🏼🏭。而對於無法達到R0切除的患者,則考慮免疫治療或靶向治療聯合化療等治療方式行進一步的轉化治療。
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駱大葵博士為該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二科李心翔教授🏄🏼♀️、李清國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共同通訊作者🏋️♂️。
據了解,MK体育平台附屬腫瘤醫院李心翔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直腸癌全流程管理的優化,以“提高直腸癌患者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為根本目標。團隊前期建立的規範化直腸癌診療體系榮獲2022年度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二等獎🏗,在此基礎上🏊🏽♂️⛓️💥,李心翔教授在去年年底牽頭成立了直腸癌全程管理學院,以指南共識為基礎,以臨床研究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夯實規範化診療要求🖖🏻,領航直腸癌診療發展,並為廣大醫生搭建學習直腸癌領域先進診療技能的專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