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優勢,更加廣泛深入地推進醫學學科內部和醫學學科與其他學科間的交叉融合與協同發展,服務學校“雙一流”和“第一個復旦”建設,12月1日下午☞𓀈,MK体育學科交叉融合系列論壇之“醫理結合”論壇在楓林校區明道樓二樓報告廳舉行,並同步線上直播☺️。
本次論壇也是繼基礎-臨床交叉融合與轉化論壇👫🏻📭、醫工結合論壇後,該系列推出的第三場論壇活動。本場論壇聚焦醫理交叉成功實踐➗、前沿態勢、前瞻思考和推進舉措🐇,來自醫科各院所平臺👨🚒、附屬醫院及高分子科學系、生命科學學院、化學系、材料科學系等理工科院系的專家學者和師生代表齊聚一堂,共探醫理融合之道。論壇由上海醫學院學科規劃與“雙一流”建設辦公室主辦🙂↔️📍,藥學院🧑🏽🎤、高分子科學系攜手聯合承辦。
交叉碰撞火花,融合孕育未來。MK体育副院長朱同玉教授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復旦是一所綜合性多學科大學,文理醫工之間存在良好的交叉基礎🏥。本次論壇同步推出的第三批《校內跨學科交叉合作意向需求匯編》正是醫科各單位拋出的橄欖枝🎤,希望能通過學科交叉融合系列論壇搭建的平臺🏋️,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辦學優勢👋,打造良好合作氛圍,讓學科交叉融合產生“1+1>2”的效果。要更深更廣地推進交叉融合🧇🍴,要建立跨學科的“朋友圈”、打破“舒適圈”,進一步為推動交叉融合構建系統、搭建平臺、落實保障。朱同玉表示🆖,未來,上海醫學院還將著力加強與投資界、產業界📓、企業界等社會資源的對接,推動校內學科交叉融合成果變成產品,真正形成科技創新的閉環,使更多的患者和廣大民眾受益。
剖析學科交叉前沿態勢
在學科交叉前沿態勢分析報告環節👨🏻💻,高分子科學系教授丁建東➝、藥學院教授蔣晨兩位專家先後登臺👩🏼⚖️,為觀眾帶來頗具宏觀高度和前沿深度的精彩報告🙍🏿♂️,該環節由藥學院院長李聰主持🫲🏿。
“不要去搭別人的便車👸🏽,而是要努力讓人家來搭我們的便車。”丁建東強調了創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MK体育平台科研工作者應追求創新型成果的轉化★。”在他看來↩️,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有助於激發更多創新火花🧑🏿。
在報告中🧖🏻,丁建東從國家發展規劃與科技創新需求的宏觀層面深入闡述了醫理♕、醫工結合的必要性🗻,接著通過醫療器械和生物醫用遞送材料研究轉化方面的兩個具體案例👩🏼🏭,分享了自己多年來探索推進醫理、醫工結合產學研的歷程、收獲與思考。丁建東團隊歷時17年與公司和醫院等單位合作研發通過表面修飾調控細胞與材料相互作用的新一代介入治療器械,用以防止非瓣膜性房顫病人出現腦卒中和心肌梗死。團隊研發的國際首例具有納米塗層改性表面的左心耳封堵器獲得了中國和歐盟等地的醫療器械註冊證,已在49個國家和地區植入應用2.3萬例,取得了細胞與材料相互作用研究與轉化的全鏈條成果。
團隊另一個研發產品熱致水凝膠,屬於國際生物醫藥用首批次材料👨🏿💻,即在科技創新過程中開發成功並實現應用的新材料。先後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工博會和日內瓦發明金獎👨🏼🦲。目前正在學校支持下積極探索路徑推進轉化應用🤲,已形成多種產品管線,“我們通過不斷合作,走好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最後一公裏’。”丁建東表示。
如何使藥物穿過體內重重屏障🦶🏻,準確到達患病部位發揮作用,藥物遞釋系統至關重要,而藥物遞釋系統高度依賴於高分子材料的精準設計🤦🏿♂️。針對於此,蔣晨重點分享了長期以來通過搭建跨學科團隊推進智能藥物遞送系統研究的心得💅。
“我們的研究就是引導藥物去想讓它去的地方👨🏿🦰,達到靶向遞送、控製釋放的效果。”蔣晨表示,在人體內,藥物最難通過的屏障便是血腦屏障,98%以上的藥物難以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而多學科的攜手🔸,正在助力科研工作者破解這一難題👩🎓。
在研究的起步階段,蔣晨就引入純理科背景的核心成員,構建“藥學-化學”交叉團隊深入開展合作🚴♂️。最終通過特定高分子材料的應用🙎,實現了藥物載入以及靶向傳遞兩個功能🖖🏿💃,成功將藥物智能化遞送引導到了大腦相應部位👴。蔣晨表示,智能藥物遞送系統是重大科學問題和臨床重要需求,只有通過藥劑學與高分子科學🫸🏿、材料科學等醫理交叉融合,才能推動遞藥系統的多功能化與智能化。
分享學科交叉實戰經驗
在案例分享主題報告環節,材料科學系教授步文博,中山醫院教授、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華山醫院教授郁金泰🗜,藥學院教授周璐先後分享了各自開展跨學科交叉合作的實戰經驗和心得體會。該環節由高分子科學系教授陳國頌主持🍊。
步文博團隊長期從事材料電子態調控用於重大惡性疾病的精準診療研究,通過推進材料化學與腫瘤醫學的交叉融合,首先提出和建立了利用腫瘤微環境啟動經典芬頓反應🕵🏽、高效介導腫瘤氧化應激死亡的化學動力學療法(CDT)🎑,極具臨床應用潛力🦸🏿♂️。他從材料化學👍🏻、臨床病理👩🏽⚕️、代謝通路🧚🧝🏻♀️、蛋白編輯四個角度,詳細報告了十年來從“單打獨鬥”到不斷“開門融合”做科研的心路歷程轉變,用自身的成功實踐證明了醫理交叉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他提醒青年學者們,一定要註重培養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能力,將為科研工作帶來新的突破👩🏻🦯。
胃癌是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的三大致死性腫瘤之一😀,然而傳統內鏡診斷模式存在診斷主觀性、時間滯後性等問題,建立與內鏡檢查相匹配的全新診斷模式具有重大研究意義和臨床現實需求☄️。周平紅敏銳地抓住了拉曼技術帶來的機遇🪂,他積極聯合物理系季敏標教授組成多學科交叉攻關團隊,通過受激拉曼與人工智能兩大技術的結合,實現了理論🩸、應用“雙突破”和內鏡快速組織學智能診斷方法學創新🦜,樹立了飛秒受激拉曼醫學研究的國際領先優勢。未來,團隊將在此基礎上🧡,通過設備的小型化以及實現更精準的分類診斷,推動受激拉曼光譜成像技術真正從研究所走向手術室、內鏡室(From bench to clinics),以及在除了內鏡以外的其他臨床病理診斷領域得到新應用🤰🏽。
深耕神經內科多年🤞🏿,郁金泰深知醫理結合的必要性。“醫院具有臨床大數據和需求應用場景🤹🏿♀️,理工院系有先進模型和大數據解析算法📨🍼。”郁金泰表示。他領銜的團隊與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程煒教授團隊以此為交叉合作點,聚焦共同關註的老年腦健康問題,組建了理工醫等多個學科交叉創新的老年腦健康智能診療團隊🖕🏽。“過去,研究者單打獨鬥經驗豐富而團隊合作經驗不足🙆🏼♀️,因此在合作過程中需要雙方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彼此交流、建立信任𓀗,要以優化機製來撬動和保障有組織科研🙎🏽♂️,才能不斷推進合作向實向深🚶🏻♀️➡️🦔。”郁金泰表示🤏🏼👙,從實踐來看,他的有效經驗和做法包括試點推進研究院科研人員與臨床專家互聘👻,組建重大臨床課題聯合攻關團隊🏛,組織常態化學術交流活動等🤧🧑🏭。
“從藥物的研發路徑看👨👧👦,新藥開發天生就需要交叉融合。原創新藥研究的關鍵是新藥靶、新機製的發現🤽𓀖,需要臨床醫學♒️、生命科學、化學與藥學的緊密結合🪀。”周璐開門見山指出藥學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
聚焦靶點匱乏製約創新藥研究這一突出瓶頸,周璐詳細介紹了自己在糖代謝、脂代謝靶標確證及原創藥物研究、新靶標高通量篩選體系建立三方面的跨學科交叉合作代表性工作。“要做就做別人沒有做過的,如果一味跟跑,很難有出頭之日。”周璐表示🔁,MK体育平台學科齊全🚸,在全新靶點的發現上具有強大的合作優勢👨🏼🎨。只要科研工作者在交叉合作中充分融入,與臨床醫生密切溝通⏮,真正從臨床需求出發,就一定能在交叉成果產出和臨床轉化應用上取得突破🤑。
圓桌論壇碰撞思維火花
第一場圓桌論壇現場👨🏽🍳,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唐翠、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孫雪梅、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盧智剛、中山醫院主任醫師沈靂🍇、腫瘤醫院研究員江一舟和藥學院青年研究員王璐等,圍繞醫理交叉融合經驗分享和措施建議開展交流。該環節由高分子科學系教授楊武利主持。
“一定要多與醫生交流🪶!”從事放射藥學與分子影像學研究的王璐認為與臨床需求緊密結合才能找到切入點🧑🏻🎓⇒。他建議要更多地設立交叉融合基金💖、舉辦論壇🧒🏽👧、匯編發布需求等,從而幫助大家快速精準對接合作需求🚃。
“凝練核心的臨床問題是關鍵♠️。”江一舟認為🕖🚞,要充分借助交叉學科的思想與機製認識疾病的本質,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關鍵節點,再回到臨床找出難點痛點💁♀️,才能真正使患者受益🍏🦪。江一舟表示,合作關系建立要以解決臨床重大需求或科學問題為終極目標,不能僅僅以一篇文章、一個項目作為合作的終點🧥🥲。
“臨床診療技術的突破離不開基礎醫學和生命科學等基礎學科的支撐。”沈靂表示。作為臨床醫生🥫,要做醫理、醫工乃至醫理基、醫工基的結合,才能尋求解決臨床問題的最佳方案,形成成熟的閉環🚍,產生突破性的醫學成果,解決臨床中的一些世界性挑戰。他建議通過設立雙導師專業,充分挖掘最優秀學生的潛力,進一步推動實現學科交叉🪑。
“合作是雙向的。”盧智剛分享了自己的體會,通過學科交叉融合解決醫學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生物學問題👩🏼🎓。“通過生物學角度創造尋找的靶點,需要臨床上的落地應用來驗證靶點的真正潛力🌛,這是學科各自發展的需求、也是造福人類的共同需求🐹。”他認為通過學科交叉融合系列論壇搭建平臺是非常有益的做法,能夠為各方創造交流平臺,樹立合作典型🧖🏻♀️。
“信任是合作的首要條件,其次是執行,最後是要解決真的問題👩🏻🦼➡️。”孫雪梅分享兩個合作案例後得出這一結論,交叉的過程中需要雙方都往前走一步🖇、去實實在在地付出。她還指出🛣,交叉研究最重要的是人🚵,需要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共同努力。
“合作的點很多★,需要彼此多多交流、不斷碰撞🤫。”唐翠建議在AI為各個學科提供了新平臺新路徑的態勢下,要更多地增進對合作方專業領域的了解💇🏽♂️®️,積極促成合作。研究生跨專業招生對推進交叉合作十分重要,希望學校能給予進一步的引導支持。
在隨後進行的第二場圓桌論壇現場🚣🏼,陳國頌👐🏼、化學系青年研究員凡勇、材料科學系青年研究員劉艷顏、兒科醫院院長王藝教授、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闞海東和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嘉漪等圍繞跨學科交叉合作成果評價與轉化應用的思考展開交流。該環節由李聰主持。
“學科交叉融合是必然趨勢🐌。現在學科單靠自身很難走遠😟。只有通過不同學科間的學習交叉,成果經驗共享和需求導向,才能走得更遠發展更好。”凡勇認為,科研工作者只要踏踏實實地把科研做好,起到引領作用🎨,就能促進合作建立,從而進一步發揮與擴大優勢🤦🏼,實現更好的發展。
“跨學科科研轉化面臨兩點難處,一是如何培養學生願意去幹轉化;二是如何把合作者凝聚起來🚸。”張嘉漪認為🈲,破解這些困境,需要在機製上尋求突破。腦科學研究院今年就試點了學生畢業成果認定的改革。張嘉漪表示,要從科研理念、探索精神的塑造出發😆,努力尋找到合作多方都契合的工作方式🙇♀️,使大家安心參與進來,心往一處使🤳🏽,久久為功。
“評價醫學的轉化或者臨床轉化❄️,最重要是把激勵放在醫院。”王藝強調。要在各個附屬醫院設立開放性的臨床轉化基地,發揮出醫院的引領和推動作用。要進一步完善溝通交流機製🪕,同時在深化推動雙聘PI製度、建立以解決病人實際問題和新技術應用為導向的評價指標機製等方面多管齊下👝,才能更好地促進臨床實踐和應用💆🏻。
“要擴大朋友圈👨🏻🦼➡️,與更多的醫生朋友還有企業界朋友認識交流。”陳國頌分享了自己近期的感悟。她認為推進交叉合作成果產出和轉化,最關鍵的還是要做好教學科研,這是創新的根基。她指出,應該發揮復旦的優勢,做好基礎研究,穩固根基🎒,同時兼顧轉化。
“公衛學科要發展,一定要把多學科交叉這個法寶用好。”闞海東表示,公衛學科的流行病、環境、政策三大優勢領域和團隊,都已經受益於校內多學科合作。在轉化方面👒,對公衛學科而言,政策的轉化效應更為凸顯🪠,將更好地推動國家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𓀀。
“產業化道路固然艱辛,但我們一直在嘗試。”劉艷顏以腫瘤治療納米藥物的落地轉化探索為例𓀖,指出研究成果發表後,給研究者帶來更大挑戰的正是落地和轉化問題。需要科研工作者一步步摸索🖨,不斷嘗試,同時,也需要相應評價體系和製度的保障支持。
MK体育平台“雙一流”建設辦公室主任✍️、上海醫學院學科規劃與“雙一流”建設辦公室主任吳驊教授主持了本次論壇。他表示,“醫理🚴🏿、醫工結合環節多🚴🏼🏄🏽、有難度♿️,但科研工作者要勇敢跨出合作的這一步,實現從點到面➕🚬、從個人到團隊到平臺不斷‘升級’🧳。”據悉👳♂️,MK体育學科交叉融合系列論壇之醫文融合論壇將於明年校慶月期間舉辦。
與會嘉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