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遊戲公司學習,把孩子的學習多巴胺化,讓孩子沉迷學習無法自拔!”作為MK体育平台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的一名主治醫師,黃翔不僅口才好,且很懂大家的“心思”。這個新春,他不僅斬獲了《健康脫口秀》第三季全國冠軍獎杯,更在網上吸了一波“腦科學粉”。
上海三甲醫院林立,加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全市總計有30萬名醫務人員。近兩年,他們中的部分人或拿起話筒、或對準手機鏡頭,在繁忙的醫療工作之余,投身醫學科普這個火熱新賽道,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醫者的另一個側面:機智幽默的“外殼”下,包裹著無比赤誠的醫者仁心。
“笑是生活的解藥”
黃翔斬獲《健康脫口秀》第三季全國冠軍獎杯。
“在家裏對著鏡子練習,沒有話筒就拿個剃須刀替代,講的水平有沒有提高很難說,但胡子倒是刮得很幹凈。”跨界說脫口秀,黃翔醫生如此“自嘲”。
“腦科學可以幫你追求愛情”“學學遊戲公司,咬著牙給孩子獎勵吧,切忌太抽象,別說‘為了你的前途’,前途是什麽?太抽象激發不了多巴胺”……《健康脫口秀》第三季全國賽現場,黃翔自稱“懂點腦科學的Super daddy(超級爸爸)”,一波關於腦科學的“高能輸出”不僅收獲冠軍,還令網友追起他此前的科普書《加油吧,大腦!》。
黃翔是一名神經外科醫生,走上脫口秀舞臺前,他就花了不少時間在短視頻上和大眾聊腦科學。“慢慢地有了粉絲,而後,網友就開始留言提要求。有人問,腦科學能不能讓熊孩子愛學習;還有人問,自己是‘戀愛腦’怎麽辦?如何收獲愛情?”至今,黃翔已在醫學科普短視頻上開講了三年多。
會不會被認為“不務正業”?黃翔笑言,自己很幸運,所處環境包容,他的導師、華山醫院院長毛穎教授也很支持他試水醫學科普這件事。
“我的這些知識都是華山神經外科老師教我的,帶著濃濃的‘華山味’:不僅傳遞科學知識,而且還要傳得有趣。畢竟,笑是生活的解藥。這也是無數患者給我的力量,一個人得了腦瘤,依然可以笑對人生。是患者一次次感染著我,讓我更堅持將腦科學知識融入生活,說給大家聽。”黃翔說。
患者從網上“追”到診室
劉銘(左)在短視頻平臺以輕松幽默又實用的健康科普收獲大批“媽咪粉絲”
“第一次見我嗎,姑娘?”在門診遇到一位新的準媽媽,上海市東方醫院產科主任劉銘時常這樣招呼,近年,她得到的回答更多是:“劉醫生,網上見你好多次啦!”
劉銘從事婦產科工作已近20年,近10年,她同時專註於產科健康科普,在短視頻平臺上以輕松幽默又實用的健康科普收獲大批“媽咪粉絲”。
“剛開始做科普是因為我的導師段濤教授特別重視,要求大家盡早接觸新媒體的健康傳播方式。在他的帶動下,我對科普的愛,從被動到主動。”劉銘感慨,健康科普不僅能幫助大眾獲得健康知識,也促進著學科發展,“我們接診的病人超過半數來自科普受眾,他們從天南海北趕來,涉及300多個城市。”
玲玲就因科普認識了劉銘。2018年和2021年,玲玲兩次懷孕流產,宮頸機能不全合並多囊卵巢綜合征、肥胖、脂肪肝、高血壓、高血糖等,屬於孕期保胎“困難戶”。經病友推薦,她幾乎讀完劉銘發表在微信公眾號上所有的孕產故事,再次懷孕後,她直奔上海找劉銘。劉銘告訴她,想留住寶寶,必須嚴格執行醫囑,具體包括控製孕期體重增長、穩定血糖和血壓、防治感染和血栓、保持良好心態等。“如果你能堅持,我的整個團隊陪著你一起!”
醫生的一句承諾,給了患者無窮的動力。玲玲嚴格執行醫囑,孕期減重20斤,一切順利,直到39周,健康的寶寶出生了。“謝謝劉銘主任沒有放棄我。”玲玲感慨,自己的人生圓滿了。
醫學科普的新賽道,也大大拓展著MK体育平台附屬婦產科醫院婦科主任醫師鄒世恩的“服務半徑”:從黑龍江的大興安嶺到新疆喀什,很多患者千裏迢迢跑來上海,就為看他的門診。
戴一個耳麥,對著手機開講,“恩哥聊健康”的短視頻讓鄒世恩醫生在互聯網上收獲“恩哥”美名。至今,“恩哥”在抖音上已有360多萬粉絲。不僅網上越來越火,在鄒世恩的門診、病房裏,“粉絲”也不少。
比如一名畸胎瘤患者,就直奔他的診室而來。一般情況下,醫生接診後要從頭開始,跟患者解釋一下病情,結果患者告訴他,“醫生,不用解釋了,你的短視頻我都看了,只要給我約手術時間就好。”
學會更好地與患者對話
鄒世恩憑借“恩哥聊健康”醫學科普短視頻走紅網絡
醫學科普,不僅給了醫患之間“再認識”的新平臺,也進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醫生和患者之間,在溝通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信息不對稱。比如,有的患者希望從醫生這裏獲得更多醫學知識,但很多時候,醫生接診壓力較大,可能沒有這麽多的時間留給同一名患者。而醫學科普,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鄒世恩對這點感觸很深。
他還發現,從事醫學科普短視頻的這三年,也讓自己學會更好地與患者對話,減少“醫言醫語”,知道如何更好地與大眾講話、抓重點。
成為“百萬大V”的鄒世恩,如今還有了自己的新目標:希望用自己的影響力吸引更多醫生投身科普。
“網絡上,醫療健康科普知識魚龍混雜,不少老百姓甚至被誤導了,正確的健康科普知識依舊是稀缺的。此外,一些醫生想做、卻不知如何做科普。”業余時間,鄒世恩也開始給同行做一些培訓。他發現,有些同行雖是正規醫生,但由於學術理解方面的偏差,在具體做科普時,有些內容講得不夠準確,甚至容易引發誤解。
當前,鄒世恩正參與社交平臺的疾病詞條編寫,並聯合專業協會編撰HPV與宮頸癌防治科普規範,即明確在從事這類科普時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減少過度治療、過度解讀。
不忘照拂“慢一點”的老人
洪維多年來耕耘在老年醫學一線
隨著醫學科普的形式日新月異,一方面,受益的群眾在擴容;另一方面,老百姓對健康科普也有新的要求。比如,對尚未跨越“數字鴻溝”的老人,該怎麽辦?他們恰恰是非常需要醫學健康科普的。在上海,“慢一點”的老人,也有人照拂。
“洪醫生,我最喜歡聽你的科普,你一講,我就明白。”每當有老人這麽稱贊,MK体育平台附屬華東醫院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上海市老年醫學研究所骨代謝研究室主任醫師洪維就特別高興。
十多年前,洪維還在骨質疏松科做住院醫生,她發現不少患者是發生骨折後才來就診。“當時我就想,如何才能讓關口前移,通過健康宣教,讓大家尤其老年人早點樹立預防骨質疏松的理念。”
說做就做,洪維開始不知疲倦地穿梭在社區、居委會、護理院,走到老人的身邊,帶去骨健康知識,傾聽他們對健康科普的需求。15年來,她走過60多個社區,從普及骨健康知識,衍生到創作一系列以老年人健康管理為主題的科普,形式包括情景劇、課件、視頻、脫口秀、科普書等。
多年耕耘在老年醫學一線,洪維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論和體系:堅持以老年人“看得懂、聽得明、學得會”為原則,把科普作品傳播到老年人“信得過、看得到、用得慣”的平臺。
為老人做健康科普,必須了解老人接受科普信息的習慣。為此,地鐵、公交、醫院候診大廳、社區、養老院、護理院等老人經過的地方,都是洪維開展科普的舞臺。
從一顆種子到一片森林
在上海,說到醫學科普達人,還有一些繞不開的專家。楊秉輝就是其中之一,他是MK体育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原院長、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終身榮譽理事長。
1962年,中山醫院內科門診室,一位醫生的叫號總比別人慢一些。其實,不是這位醫生看診慢,而是他總習慣在看診後再花點時間為病人解釋病情。“醫生,您講的我都能聽懂,這樣我就安心了,對自己的病也充滿信心。”由於給出如此反饋的患者並不少,從那時起,醫學科普在他心裏埋下一顆種子。
上世紀80年代,楊秉輝利用業余時間,騎著自行車去電臺當“空中醫生”,把自己整理出來的健康知識娓娓道來。到90年代,他發現很多病人、家屬會在中山醫院的廣場上納涼閑聊。那麽,何不利用夏季人們喜歡納涼的機會,向病人、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於是,他帶頭組織醫院各科專家成立科普講師團,輪流主講。如此特別的“納涼晚會”,開創醫院健康教育的先河。
至今,楊秉輝主編科普著作50余冊。從2018年開始,年屆八旬的他還創立了“醫學科普與文藝創作”微信公眾號,向讀者輸送“健康養料”,並堅持至今。2023年,由市衛健委、市健促辦聯合主辦的第一屆上海市健康科普推優選樹活動頒獎禮上,他獲得最重磅的健康科普特別貢獻人物獎,是當之無愧的醫學科普、健康教育“常青樹”。
在上海,好玩、有趣的醫學科普“輸出”背後,是日益濃郁的科普氛圍與機製體系。近年,上海持續推進健康教育與醫學科普工作,比如將醫學科普納入職稱考評,啟動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與科普專項,建立市級首批健康科普專家庫等。
一片良田沃土之中,醫學科普從一顆顆小小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並拓展出一片茂密森林。“我們生逢其時,更要努力做好醫學科普。”楊秉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