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漸凍症” 昨天,參與者在華山醫院“走近罕見病”科普體驗活動上,通過“迷你冰桶挑戰”項目了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參與者將手放入冰水片刻後,持筷夾取花生米,以感受漸凍症患者的手部無力感。
今天是國際罕見病日。何為罕見病?世界衛生組織將罕見病定義為患病人數占總人口0.065%到0.1%之間的疾病或病變,它們絕大部分屬於先天性、慢性病,常常危及生命。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全球已知的罕見病有7000多種,約占全部人類疾病的10%。在我國,約有2000多萬罕見病患者,每年新增20余萬患者。
罕見病診斷難度大、誤診率高,診治罕見病的專家又被稱為生命的“孤勇者”,他們的工作鮮為人知,研究難度重重,診療在短期內無法立刻看到效果。但正是他們持之以恒的鉆研,點亮了罕見病病人的前路希望。
第17屆國際罕見病日來臨之際,MK体育平台附屬華山醫院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罕見病醫患溝通會。三位罕見病病人動情講述與病魔搏鬥的故事。時間見證生命的堅韌、醫學的進步,以及人類互助之光。
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症患者:
“30歲起,‘達摩克利斯’劍已懸頭上”
67歲的徒女士患有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症(FSHD)。得病這些年來,她歷經恐慌、害怕、抑郁、焦慮、無奈,直至2018年遇到華山醫院神經內科朱雯華教授,一切才有了改觀。
“病情發展是比較緩慢的,但它會悄無聲息偷走與生俱來的本領,不能洗臉梳頭了,不會上下樓梯了,地面稍有濕滑就膽戰心驚。二三公分的落差 ,對我就是不可逾越的天塹。”多年前徒女士也曾尋醫問藥,一家醫院專家直說,“這種疾病一般活不到30歲。”這意味著一把“達摩克利斯”劍高懸頭上。
2018年的偶然機會,徒女士慕名來到華山醫院神經內科朱雯華教授門診,朱教授師從華山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副主任趙重波教授,在神經內科罕見病領域深耕數年。徒女士至今記得:朱醫生顧不上吃午飯,她為患者加了號,耐心細致地問診,從面診、檢查到反復思考,最終和藹可親地告訴徒女士,“你的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症是良性的,一般不影響壽命。”徒女士聽聞,淚如雨下。後續的免費基因檢測也證實了朱醫生的診斷。
何為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症?專家解釋,這是一種遺傳性肌肉疾病,又稱FSHD,患病率僅為4—10/10萬人,是成年期發生的進行性肌營養不良之一。
患者最先受影響、程度最嚴重的是面部、肩部、上臂等部位的肌肉,逐漸到腰背、腹部及下肢肌群。患者病程進展緩慢,一般不影響生存期,但不同程度影響生活質量,約20%的患者50歲以後需要輪椅代步。
自從被確診後,徒女士的治療路線日漸清晰。朱醫生為她安排了華山醫院康復科醫生、營養科醫生,有的放矢進行康復鍛煉,製作營養食譜等。六年過去,在醫護團隊精心照料下,徒女士跌倒的次數少多了,腰部的疼痛也得到了緩解,她真誠地感恩,“我重新燃起對生命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謝謝醫生,辛苦了!”
晚發型龐貝病患者:
“堅持五年,成為活下去的動力”
42歲的黃女士來自浙江溫州,患有晚發型龐貝病(LOPD)。13年前初次發病時,當地醫生幾乎宣判她“死刑”。黃女士那段時間打算吃好喝好、然後告別人生。但全家還是不放棄,帶著她來到華山醫院神經內科求診。
黃女士至今記得,小小的肌肉活檢操作,徹底讓黃女士被華山神經內科罕見病診治的水平折服。“我在家鄉做的肌肉活檢,足足五厘米,像毛毛蟲一樣,很痛苦,再也不想做了。當醫生說需要肌肉活檢時,我心裏真的怕了。可誰知,朱醫生聊天之間輕輕松松就完成了,我甚至還沒怎麽覺得疼痛。”黃女士回憶。
隨後的診斷明確:黃女士患的怪病是晚發型龐貝病。迄今為止,我國確診的龐貝病例僅300余例。龐貝病一般於1歲後起病,又分為兒童型、成年型(18歲後起病)。成年型龐貝病主要累及軀幹肌、四肢近端肌群及呼吸肌,呼吸衰竭是其最常見的死亡原因。
當聽到自己患的是龐貝病時,黃女士回憶當時的心情,“很絕望,不想活下去了。”關鍵時刻,是朱醫生的幾個字支撐她活下去,“要有希望、要有盼頭,堅持個五年!”
2017年,國際公認的針對龐貝病的有效療法酶替代治療(ERT)引入我國,該方案已被全球多個權威指南共識推薦為長期治療方案。迄今,我國已獲批兩款治療龐貝病特效藥。專家解釋:這一療法通過對患者靜脈輸註體內缺乏的酶(GAA)並達到一定水平,彌補患者因基因功能不足導致的缺陷。
此後,黃女士順利用到了酶替代治療(ERT),盡管治療費用昂貴(單次費用10萬左右),得益於浙江當地罕見病治療保障政策,黃女士的醫療支出幾乎可以全部覆蓋。一轉眼五年已過,當年的小目標已實現。
記者同時獲悉,就在今年年初,華山醫院神經內科牽頭臨床研究,啟動龐貝病基因治療法。華山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副主任趙重波教授介紹:該研究藥物是CRG003註射液,是一種基於重組AAV技術的基因替代療法,以病毒衣殼作為遞送載體,將優化的基因表達盒遞送至細胞內並持續合成活性蛋白,以期改善晚發型龐貝病患者的臨床症狀,實現“單次給藥、長期有效”的治療效果。
脊髓性肌萎縮症患者:
“特效藥降價,我和媽媽喜極而泣”
41歲的壽女士當天穿上好看的衣服、塗了紅色的唇膏,由媽媽推著輪椅,在愛心人士幫助下趕來參加醫患互動。壽女士自出生六個月起,就被父母發現癱軟無力,他們帶著孩子跑遍全國各地,幾乎所有的醫生給出如出一轍的答案:這是無藥可救的罕見病。
1994年壽女士被確診為脊髓性肌萎縮症(SMA)。她說,盡管命運對自己開了個玩笑,但父母將自己當成正常孩子一樣撫養,甚至進了正常學校求學,順利讀完了小學初中和高中。
專家介紹:脊髓性肌萎縮症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人群發病率為1/6000至1/10000。該病主要症狀是肌無力和肌萎縮,以對症支持治療為主。
2022年好消息傳來了!脊髓性肌萎縮症特效藥——諾西那生鈉註射液納入醫保目錄,曾經70萬一針的天價價格,經過醫保專家靈魂砍價至3.3萬元。具體到報銷,上海城鎮職工醫保報銷後,每針約為7700余元;上海城鎮居民保險報銷比例不等,殘聯同時可以給予經殘疾鑒定人群相應補貼。
“醫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當時我和媽媽抱著頭喜極而泣。”
至今壽女士已註射了8針諾西那生鈉註射液,肌無力、肌萎縮的症狀有所緩解。
打通用藥最後一公裏
讓更多罕見病病人能被看到,MK体育平台附屬華山醫院主動擔當起公立醫院“國家隊”的責任與使命。早在2005年,神經內科就以神經肌病為起點,建立罕見病診治團隊,打造一站式診療整合服務模式,推進罕見病的規範化管理。
據華山醫院罕見病中心副主任王惠英介紹:隨著新藥研發,越來越多的神經肌病有藥可用:脊髓性肌萎縮症(SMA)藥物治療超200人次,超80%患者肌肉症狀和功能得到顯著改善;晚發型龐貝病(LOPD)酶替代法累積治療16例患者,並於2024年1月25日開展了國內首個基於腺相關病毒(AAV)的龐貝病基因治療,目前受試者規律隨訪,狀態較好,招募候選受試者近20人,叩開了基因治療的大門;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FSHD)人群的甲基化篩查穩步推進,共同期待著特異性藥物的早日到來。
朱雯華常常給病人這樣打比方:得了罕見病,軀體就像一輛“老爺車”,盡管“老爺車”沒有別人的新,但只要好好保養,同樣可以完成駕駛任務。
罕見病群體的尊嚴與價值,需要全社會共同來托舉。而真正做到這一點,還有許多短板和空白需要彌補。
首先,打通罕見病病人用藥的最後一公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專家提及:以脊髓性肌萎縮症特效藥——諾西納生鈉註射液為例,仍有許多患者,尤其失業、農村患者不可及。大城市的患者相對“幸運”,下沉到村鎮,罕見病病人的用藥仍是個大問題。
部分罕見病特效藥在醫療機構無法按照罕見病種獨立核算,醫生開藥有很大顧慮。此外,需要暢通醫保“雙通道”,至今部分罕見病用藥在醫療機構可及,進入藥房仍困難重重,這也為罕見病病人用藥帶來一定阻礙。
再者,全社會對罕見病的認知,還有許多改進之處。朱雯華說,常有罕見病病人在申請補貼等流程時遇到尷尬,自己的病種並未列入相關申請流程病種框架之中,“醫生你就給我寫個肌無力、漸凍症好了。”“但你真的不是肌無力,也不是漸凍症。”醫生眼裏的哭笑不得,反映出社會各個層面對罕見病的認知尚不到位。
原文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4-02-29&id=368266&pag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