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科院校承擔著醫學人才培養和醫療科研服務的雙重任務,醫科教師更是承擔著師道醫道並重、師德醫德共揚的使命。醫科院校要服務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中國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現代化,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培育更多新時代大國良醫大師,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管人才理念。上海醫學院老院長陳同生曾說,“要辦好社會主義的醫學院,關鍵要靠黨的領導。”堅持“黨管人才”,就是確保黨委和各級黨組織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充分發揮管方向、謀大局、抓關鍵的作用。弘揚教育家精神,要在強化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的基礎上,樹牢“育人者先育己”理念。深入推進“教師思政+基層黨建”工作機製,探索教師思政與學生思政、師德師風與醫德醫風深度融合、協同建設的體製機製。結合教育和衛生戰線重要時間節點,用好教師教育各類平臺載體,加強師德師風、醫德醫風協同建設。
築牢製度基礎,強化體製機製保障。加強學科體系改革創新,打造以健康學術生態為基礎、以有效學術治理為保障、以產生一流學術成果和培養拔尖人才為目標的創新體系,為弘揚教育家精神築牢製度保障。強化立足全體教職工、覆蓋生涯全過程、囊括需求全方位,不斷健全教師發展支持體系。堅持分類評價激發人才活力。繼續深化破“五唯”,開通“青年傑出人才”晉升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門渠道,堅持“代表性成果”評價機製,結合附屬醫院特點,在臨床教授職稱評審評價方面,加大教學業績在評價指標之中所占的權重。
建立榮譽體系,激勵教師以德立身。探索建立教師榮譽體系,以評促建、以獎促優,為弘揚教育家精神創新實現路徑。系統梳理教育醫療衛生教職員工在教書育人、服務國家、科研創新、社會貢獻等方面的成績,聚焦“提升權威性與認可度”的目標,逐步形成分類別的製度化、體系化的教職工榮譽體系,激勵廣大教師成為教育家精神的弘揚者、踐行者,激發廣大教職工的光榮感和使命感,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的校園文化和社會風尚。
加強文化建設,強化示範引領作用。傳承弘揚校史院史中的紅色血脈,為做好新形勢下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弘揚教育家精神,進一步提升以文化人、以史育人、榜樣育人能級。醫科院校不乏身正為範、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名醫大家,如上海醫學院歷史上湧現出了沈自尹院士、周良輔院士等一大批醫學大家名家,他們秉持熱愛醫學、厚愛學生、關愛患者的赤誠,為國家和人民培育出一大批仁心仁術的一流醫學人才。湯釗猷院士無論工作多麽繁忙也一定會抽出時間來指導學生,有一次在深夜為學生修改論文時,他這樣寫道:“我在2004年11月21日所提的修改意見,這些在修改稿中還是沒有看到。我可是開夜車幫你改的。你不認真,我又何必認真呢?”學生拿到湯老師的意見後頗受觸動,隨後盡全力修改了論文。聞玉梅院士年過八十仍堅持給本科生上第一堂課,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種、激發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興趣。她常說:“希望年輕人可以踩著我的肩膀成長。”顧玉東院士畢業時毅然放棄心內科的研究積累,服務於當時工業生產保障方面的迫切需求,投身手外科這一新興學科,開啟了他手外科奠基人和領跑者的從醫歷程。陳灝珠院士從醫、執教、科研71年,全情投入於中國心血管疾病介入性診治法的實踐探索中,把大醫精神融在“手把手”帶學生做臨床、做管理的一言一行中,讓學生受益匪淺……
醫科院校加強文化建設,還要推動學科交叉融合、醫學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深化醫學課程思政建設,完善育人環境、發揮建築空間育人載體作用。與弘揚科學家精神相結合,形成有醫學特色的教育家精神傳播和弘揚陣地,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醫學院校和一流醫學學科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作者:袁正宏,系MK体育平台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