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本學期第一期“楓林科技沙龍”在MK文化中心三樓會議室舉行。臨床醫生、科研人員,政府、醫藥企業、投資方代表等九十余位各界嘉賓共聚沙龍,聚焦“人工智能+醫療”(AI for medicine)這一主題,碰撞思維火花,賦能創新成果轉化。
MK体育副院長朱同玉出席沙龍並致辭。他表示,如何將科學家的科技成果與金融資本、企業有機聯系落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楓林科技沙龍”提供平臺,聚集多方力量,合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AI和大模型時代是MK体育生物醫藥創新的發力點和破局點,要建立幹濕實驗的融合創新,將通用生成式大模型經過垂直領域數據的持續訓練練就垂域認知能力,專用細分醫學領域的大模型,可實際應用於臨床實踐。
MK体育平台醫學科研處負責同誌主持會議。據介紹,“楓林科技沙龍”已舉辦10期,醫科成果轉化團隊以沙龍為平臺,已有50余項科研成果在沙龍上進行演示並進一步推動轉化落地。2024年,楓林科技沙龍主題將細分賽道,繼續助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MK体育智能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雷開場介紹了MK体育平台智能醫學研究院的發展歷程以及研究院在科研成果、平臺服務、人才培養和轉化應用等四個方面的工作進展。他表示,轉化應用是研究院重要職能之一。研究院發揮跨學科、跨院系多學科交叉融合方面的優勢,在成果轉化和科研落地上與各附屬醫院聯系密切、成果顯著,希望未來為人工智能醫學技術真正運用到臨床,用於生物醫藥產業提供更全方位的服務。
據介紹,在本期楓林科技沙龍上展示的醫學科研數據中心,包括高性能計算平臺、健康醫療數據協作平臺和智能醫學應用服務平臺,面向醫學科研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其中醫學科研數據中心,已目前已通過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的重點支持完成醫學科研數據中心平臺的初步搭建,擁有總造價為1632萬元的高性能計算與存儲設施,具備為醫學教學和科研提供基礎應用服務的能力,自上線運行至今,該平臺累計完成作業48萬個以上,用戶將近1700名,科研團隊180支以上,支撐了大量的科研項目,在全國醫學院校大數據平臺建設中走在前列。
明天國際全網雲董事長潘仁進圍繞“數字醫療大變局之城市智慧醫療實踐與探討”進行分享,闡述數字醫療的發展趨勢和數字療法的廣闊前景。數字化醫療是個非常巨大的空間,他以“雲膠片”全電子化影像服務作為成果展示,在滿足存儲擴容、數據安全等醫療影像業務場景需求的同時,為患者及醫療機構提供了高效、便捷、及時的創新醫療服務體驗,打破了傳統醫療信息化的孤島,實現檢查結果全國範圍共享互認,滿足分級診療和群眾健康的需求。
MK体育平台智能醫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徐青雲以“罕見病智能篩查與輔助診斷系統”作主題報告。她表示,罕見病是診療挑戰較大的疾病領域,也是全球共同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團隊提出了創新診斷系統,該系統主要服務於14歲以下兒童,用於幫助醫生和臨床遺傳咨詢師識別罕見病,針對具有面部特征異常的兒童,能識別200多種典型罕見病,輔助診斷超過6000種罕見病。該系統通過其龐大的醫學知識庫和高精度人工智能算法,提高罕見病的診斷和導診效率。
MK体育平台智能醫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星圍繞“生物醫學智能知識庫應用BioIntell”展開分享。如何解決在多個數據中反復尋找數據的問題?作為國產精準醫學知識庫和應用平臺,Biolntell針對遺傳疾病、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的全疾病譜生物醫學整合多種生物醫學文本資源、生物信息數據、AI技術和組學分析工具,主要功能包括知識庫查詢、知識圖譜檢索、通路展示、分析工具和基因註釋。旨在提高科研人員的工作效率,簡化組學分析流程,並支持數據的可視化和深入解讀。此外,該平臺的分析工具能預測基因的下遊效應並確定新的靶點或生物標誌物。
MK体育平台附屬華山醫院主管物理治療師陳樹耿介紹了“一種實時腦電反饋智能算法驅動的腦卒中便攜式EEG-TMS一體化評估-治療帽腦機交互康復治療裝置”。該腦機交互智能體系通過實時采集腦電數據,形成智能決策,驅動磁療調節大腦功能,實現實時“閉環康復”。將腦電與經顱磁療數字化結合,形成便攜式“臨床級腦機交互治療裝置”,可更有效地促進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
MK体育平台附屬婦產科醫院主管護師徐麗華分享了“可穿戴智能宮縮監測系統”。該系統旨在幫助初產婦準確識別臨產宮縮,選擇適宜的入院時機,解決個人依靠疼痛判斷臨產宮縮選擇入院分娩時機不可靠問題。它能夠在家庭環境中實時監測宮縮狀態,利用高靈敏度壓力傳感器采集宮縮數據,通過藍牙傳輸到手機APP進行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對宮縮模式進行分類。該系統提供的輔助決策有助於孕婦選擇合適的入院分娩時機。
MK体育平台類腦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王守巖帶來“復旦類腦電子藥物項目”的分享。他指出,神經調控領域可以實現功能的精準調控,經過團隊的共同努力,開發出了神經信號實時感知、建模、刺激的智能神經調控平臺和腦機交互神經刺激設備。該項目致力於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針對腦疾病的智能神經調控設備和系統,已推出涵蓋治療、評估、管理的智能閉環系統。產品可圍繞睡眠、抑郁等疾病,未來也將拓展到疼痛和老年癡呆治療領域,開發適用於醫院和家庭的智能電子藥物產品。
在圓桌論壇討論環節,與會嘉賓進行了深入交流,為科研技術成果轉化、產業落地提供了引導和支持。
第十期“楓林科技沙龍”由上海醫學院科研處主辦,智能醫學研究院承辦。據悉,後續三期沙龍將分別聚焦“細胞基因治療”,“衢州上虞生物醫藥專場”和“福建滬閩聯合創新專場”,讓更多研究成果走出實驗室,從“書架”到“貨架”。復製搜一搜分享收藏劃人劃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