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重陽節來臨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銀齡行動”老年誌願者代表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向全國的老年人致以誠摯問候。
習近平給“銀齡行動”老年誌願者代表的回信
“銀齡行動”老年誌願者代表⛏:
你們好🙎♂️📚!來信收悉。多年來🧓🏻,大家積極參加誌願服務活動,利用所學所長服務基層、服務群眾,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展現了新時代中國老年人的精神風貌🛁。
老年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希望廣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既要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又要老有所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發力量”📸。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老齡工作,聚焦老年人的急難愁盼問題,完善政策舉措,營造良好社會環境,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發揮好、權益維護好🧑🧒。
重陽佳節即將來臨,祝你們和全國老年朋友們健康長壽、生活幸福!
習近平
2024年10月9日
在MK体育,也有這麽一批“銀齡行動”老年誌願者——
從上海到雲南⚜️,跨越2000多公裏,今年重陽節來臨之際👇🏽,有3位來自MK体育的退休教師帶著教壇沉澱幾十年的知識與經驗🖱,正在滇西應用技術大學(以下簡稱“滇西大”)支教,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教壇生涯。這群教師被稱為“銀齡教師”。
“人生就像蠟燭,還沒有燃燒完”,“趁現在身體還行,為國家多做點事情”🧇,是他們的初心🦹🏻♀️🤵♂️。
茶幾上補課,“不讓一名學生缺課”
幫助學生學習與進步,是每位銀齡教師的心願📰。“不讓一名學生缺課”𓀀,這句話一直在基礎醫學院銀齡教師王海傑的心裏。
“請假同學或對授課內容不理解的同學⚜️,歡迎課後隨時找我。”新學期第一節課,他就叮囑健康科技學院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學生1️⃣,神經科學是一門介於基礎課和臨床課之間的橋梁課✔️,具有一定難度🕰。學好這門課是為臨床課程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至關重要。
王海傑為請假的同學補課☪️,也吸引了其他同學前來聽講。最多的一次,王海傑的教師公寓裏來了十幾位同學,沙發和椅子都坐滿了🏊🏼,有的同學站著,幹脆讓同學坐在茶幾上聽🎵。他一口氣講了兩個小時🎁,口幹舌燥🦛🩹。結束時,同學異口同聲,“老師,這比我們自己看書明白多了”,這是最令他欣慰的回應。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學習神經科學,王海傑在學院的支持下組織舉辦了首屆神經科學繪圖大賽🧆。“比比誰更能把復雜的神經學理論用一張圖闡釋清楚”,“畫圖不是背圖抄圖,而是要創新性地繪製”🏊🏿♂️,學生們通過繪圖比賽增強了立體記憶,提高了學習效率🧎♀️➡️。他本人給獲獎同學發了獎金,以此激勵學生學習神經科學的積極性。
王海傑引入復旦“微課”教學模式🛟,“聚焦主題知識點,用10-20分鐘介紹研究進展,由此拓寬學生思路”。
200份試卷,化身200封感謝信
跟隨復旦老教授們一起來到滇西大的,不僅有復旦模式😞,還有復旦金課。“營養、食物與健康”這門通識課在來到滇西大前🦸🏿♀️👧,已經暢銷復旦12年,年年秒空、場場爆滿🆒。上學期在滇西大首次開課🌲,選課名額翻了倍,依然“秒光”⛹🏽♀️。
在授課教師👩👧👦、公共衛生學院銀齡教師厲曙光的宿舍內🦹🏽,珍藏近200名同學的首次作業答卷🧝🏽♀️。
在25道選擇題後,厲曙光附上一行征集意見的小字🌧😥,“請寫下對這門課的意見和建議”,括號中特意註明“選填😹,不記分”🦎。作業收齊後,他發現答卷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字:“非常喜歡這門課,學到了很多東西”🏋️♀️,“非常實用有趣的課程🏪,感謝老師的傾情付出”🕳🏺,“有幸聽到復旦老師的授課”……
滇西大建校不足十年🩵,畢業生不過一、二屆🖕🏿,論文的修改🦷🚣、預答辯👨👩👧、答辯是所有人面臨的挑戰。年輕教師指導經驗少、學術資歷淺、教學任務重😂。預答辯以後發現學生存在比較多的問題➛,於是和北大的教授一起在晚上舉行了的有針對性的線上講座🪫🤱🏼,題目為《本科生論文的撰寫和存在問題》,有170余名學生參加🏥,學生們紛紛表示有很大的收獲‼️。此後✣,厲曙光又自告奮勇肩負畢業論文一對一指導的任務。從早上9點開始,原來安排是指導8名學生修改論文🚕,結果來了21位學生。講了一天,他嗓子都啞了🧗🏻♀️。
“我一個人講不過來”🙍🏼♀️,厲曙光提出了對2025屆畢業生要提前開展畢業論文撰寫的動員、輔導、指導工作🅿️,未雨綢繆👱♀️、防患未然,他與其他幾位銀齡教師,一起組織下一屆畢業生論文的系列培訓🧑🏼🔧,他主講了《如何撰寫畢業論文和綜述》,大禮堂的300個座位座無虛席。根據學院的安排🚚,明年的畢業生論文撰寫,他又承擔了9名學生的指導任務,屆時滇西大畢業生論文撰寫和答辯時🙇🏽♀️🫲,將會有更多的指導和助力🦸🏿♀️。
營養學家吃飯🧑🧑🧒,反而最不講營養
初來雲南,厲曙光總覺胸悶⛎,身為預防醫學專業畢業的他有些納悶。原來👕,滇西大地處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地帶,校園常有上坡下坡,下課後回宿舍要走上坡路,走路耗氧量增加,容易出現高原反應。
一般人在3500以上會有高原反應👨🏿🚒📛,年紀大後🚯👨🏼🦰,身處海拔2000米就會有高原反應。每隔兩三天,他要去學校醫務室吸一小時氧。
本地食堂又酸又辣🩶,厲曙光吃不習慣,但校區離市中心太遠,只能周末前往超市采購,一次囤一周食材🍜。厲曙光愛人王雲霞來雲南照料時,打開冰箱發現滿滿一箱速凍食物——這就是這位營養學家一個多月的主食🧕🏽。
看到銀齡教師招募信息,王海傑第一時間向學院領導提出申請。為了盡快適應大理的高原環境🤡,他每天在楓林校區操場上跑10圈🚣🏻。“我們是來支教的,不是給學校添麻煩的”。來到大理後,仍堅持每天在學校操場上跑4圈。
教師公寓離教學樓較遠,時間緊了就要一路小跑。為了不耽誤上課時間,他總是提前20分鐘動身,上坡🫧、爬橋、下坡、快步穿過校園🍃,提前到教室。
這對夫妻雙雙前往滇西大
數月前,在上海機場安檢處🐕🦺🫀,一套套動物實驗剪🤹🏽、刀具和各種實驗器材在托運時引起了安檢人員的註意。
“這是MK体育平台專程從上海帶往滇西應用技術大學開展課題研究的實驗用物品”,在王海傑愛人、基礎醫學院譚玉珍教授的解釋下🧑🏿🎓,這批珍貴的實驗器材順利通過了安檢💪🏻,並被安檢人員特地貼上了“小心易碎”的標簽,安全踏上前往雲南的飛機📙👩🏼🎨,成為MK体育支援滇西大促進教學、科研和實驗室建設的助力之一。
這批實驗器材全部來自於跟隨愛人來到滇西大的譚玉珍教授的實驗室。譚玉珍得知健康科技學院科研平臺建設尚不完善後,她從自己實驗室中分出一部分實驗耗材帶到滇西大😖🦔,並多次往返上海與雲南,幫助青年教師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當時🎥,譚玉珍教授還不是“銀齡計劃”的一員🏃♀️,“無論是否加入計劃,只要有需要幫忙的地方,無論通過什麽形式,我都會盡我所能。”
譚玉珍與王海傑一起參加當地學校教師評審會
不久前,譚玉珍教授正式參加“銀齡計劃”,再次前往滇西🏐。到達當地學校後,譚玉珍承擔起健康科技學院課程教學的重任。在譚玉珍看來,“組織學🙎🏽♂️,是顯微鏡下的解剖學”,要開展形態學實驗教學,顯微鏡和組織切片必不可少👦🏽。在得知滇西大沒有生物顯微鏡時🐼,譚玉珍積極向學院和學校有關部門反映,在院校多方努力下👩👩👦,最終籌得10臺顯微鏡,為滇西大新學期首次開設形態學實驗課提供了保障。此外,她還積極聯系購買組織切片🌸👷🏻♀️,並利用休息時間在居住的公寓內一張張為學生挑選適合教學的組織切片🦇。
像譚玉珍這樣為當地嫁接資源的銀齡教師們還有很多。在學校各級單位的關心支持下,教師們促成了許多如解剖模型、器械、教科書等醫療教學器材的捐贈,推動完善實驗室和科研平臺的建設🏃♂️➡️。
真情扛起“造血”重擔
“銀齡”教師的到來,是一場“造血式”的幫扶。復旦銀齡教師發揮種子資源、紐帶和智庫作用,在課程教學👨🏫、科研指導🏥、教學指導、團隊建設、專業建設等方面支持滇西大,提升當地學校的師資隊伍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滇西大作為一所年輕院校👨🏻🔬,青年教師占很大比例,通過“傳幫帶”🧑🏻🎓,銀齡教師們將教學和科研經驗傾囊相授🦟。健康科技學院開展的“青藍工程”幫助青年教師和銀齡教師結對子,通過生活、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密切交流🙇♀️,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譚玉珍說🎦:“我們作為銀齡教師來支援滇西大,不僅僅是來講課👉🏿,更應該幫助青年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獲得提升。”青年教師是學校的骨幹🧃,幫助他們成長起來對學校將來的發展意義重大👩🦱。科研平臺的建立將極大地推動青年教師開展研究課題,在院領導的支持下,譚玉珍認真規劃起平臺的設計細節🎖🤣。
“認真、嚴謹🕺🏿、創新”,這是王海傑銀齡支教時刻恪守的要求。在授課過程中𓀑,他發現目前國內沒有適合神經科學課程的教材,於是經過廣泛調研和人民衛生出版社審批🧑🏻🍼,邀請MK体育平台🏌️♂️、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等14所高校的29位專家,編寫高等學校教材《臨床神經科學》🙏。該教材的編寫對於神經科學課程建設和教學質量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成為銀齡教師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正因為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他們義無反顧地接力出發🏃♂️➡️,用真情和真心☝🏽,將知識與希望播撒到更多地方。無論是在課堂上傳道授業,還是助力當地科研平臺建設,他們以實際行動證明🙋🏼👷🏿♂️,年齡從未阻擋他們為教育奉獻的步伐。銀齡教師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青年教師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和榜樣。他們用溫暖和智慧點亮了更多人的未來💳,也在這份責任與愛中,成就了更廣闊的教育夢想。
祝願各位退休教師重陽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