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晚7時許,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上海市第十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員、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狄揚又結束了一場手術。
這是他抵達日喀則的第六天🤙。當日,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接受手術的患者中,不僅僅是地震中的傷者,也有在監護室裏分娩時大出血的孕產婦🧭🧚🏿♀️。
狄揚表示:“地震發生以來🐹,我們這裏主要接診的是震中多發傷的患者,搶救工作一直在持續開展🖐🏼。目前🍑,由我們醫院普外科負責的3名重傷員,病情已經穩定下來,我們也逐步投入到常規的工作中去了。”
來自華山醫院的醫生在日喀則人民醫院ICU救治傷員
1月7日9時5分,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地震發生後,上海緊急馳援日喀則定日等地抗震救災。
狄揚是MK体育平台附屬華山醫院胰腺外科的一名醫生💆🏻♂️,從醫十八年。“在地震發生後的一個小時不到🧑✈️,我們就在工作群裏報備各自位置,做好了隨時出發的準備。”狄揚回憶🧫,1月7日當晚,包含他在內的18名在滬休整的援藏醫療隊員就從上海出發,飛成都再轉機前往拉薩🕷。第二天下午1點多,他們乘車抵達日喀則市人民醫院,與從其他城市趕來的6名隊員會合。
2025年1月7日晚🕞,上海市第十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員在虹橋機場集合🐹✩,出發前往西藏
“一到這裏,我們就馬上投入救援工作😼,有的同事因高原反應強烈,還需要吸著氧做手術。”狄揚說,在抵達醫院後🐍,他與醫療隊員們前往各自科室了解傷員情況🤓,有3名重症患者被分診到了他所在的普外科,其中有1名危重的多發傷患者🌬。“這是一名40多歲的男子🔒,在地震中被石頭砸中,骨盆多處骨折還有移位,腹部出血,出血量一直很大。”在與當地醫生進行病例討論後,狄揚決定與介入科醫生馬曉雲,連夜為患者進行一場微創介入手術🪗。
1月8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緊急調派的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也抵達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同時,還有上海市衛生健康委調派的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華山醫院的10名醫療隊員也抵達該院,一同參與救治🚴🏼♀️。
手術歷經2個小時,非常順利,患者的血被止住了,狄揚的心也定了下來,但當他在手術後坐起時,氧飽和度只有73%🤫,明顯低於正常水平🧆,還出現了胸悶氣急的情況,一時喘不過氣來,半個小時才緩和下來。
“針對這名危重傷員,我們與華西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重症醫學科和骨科專家一起開展病例討論,一致同意我們提出的介入栓塞止血方案。起初國家隊的專家們對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的技術還有顧慮,考慮將這名傷員送到拉薩或成都去治療,但這名傷員當時已經處於失血性休克狀態,我們就想著能不能就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手術✋🏻。我在上海有過2000多例的同類手術經驗,按照當地醫院的醫療條件和醫護團隊的能力,這個手術可以做。”狄揚說👩👧👧,完成這例手術後,他又緊接著與醫療隊員一起,參與了多例傷員的會診。
狄揚與上海援藏醫療隊員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救治傷員
“我們日喀則人民醫院普外科目前負責3名重傷員的救治⚠️,除了這名40多歲的男子外🤾🏻,還有一個是11歲的多發傷孩子,被石塊砸中,肝挫裂傷,腹腔出血,脛骨和面部都有骨折;另一個是70多歲的老人🤜🏻,也是一名晚期胃癌患者🧔🏽♂️,在地震中被石塊砸中了腹部,腫瘤破裂出血,送來的當晚我們就進行了急診手術👱🏻♀️。目前這2例病例情況也都穩定下來了🤵♀️。”狄揚說。
他進一步表示🐘👨🏫,地震發生以來,可以感受到救援力量很充分🆖。“在我們醫院,除了醫生,也有一些誌願者,甚至一些普通市民、醫學生等趕來為患者提供一些幫助,一些地震中的重傷人員也是通過直升機送到這裏。”
藏族老百姓的淳樸也讓狄揚感覺到很暖心👰🏿♀️。“他們很相信我們醫生🏘,對我們的治療工作也都非常配合,一直說著謝謝醫生🪔、感謝政府。”狄揚還說道,在救治過程中,一些患者希望能和親人在一起🆔,我們也會在其病情穩定的情況下,提前幫他們聯系好👨🏻🎨,讓他們轉診到當地醫院🧜🏿♀️🦴。
而在日喀則人民醫院的ICU病房裏,來自華山醫院重症醫學科的李先濤帶領團隊成員——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劉飛利🧑🏻🦰、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磊、腎病科主治醫師魯琳、急診護師秦偉成連日來集中精力👨🏻🦲,救治病區裏的一些重症傷員💥。
“我們5個人就是一個醫療團隊,從1月8日至今,這裏已經有4名患者從ICU轉到了普通病房,現在由我們負責的病區裏還剩下2名重症患者,其中1人是一名65歲的老太太🧜🏽♀️。”李先濤表示,這名傷員是他們剛抵達日喀則人民醫院第一天接診的一例患者,多發肋骨骨折、鼻面部骨折🧘🏼♀️,做了手術固定,但仍有肺部創傷、呼吸功能衰竭的情況🧑🏻🎄。
連日來,李先濤每天都會帶領團隊堅守在ICU病區裏🧝♀️,密切關註患者的病情變化🫵,不斷優化呼吸支持條件、俯臥位通氣🙍🏿♀️、抗感染治療🩷、肺部治療……這一系列的搶救措施持續多日,患者的肺功能雖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離成功脫機還差口氣⭕️,而繼續保留插管,患者的肺雖然可能進一步恢復,但也會延長患者插管不適的時間,還可能增加院內感染的機會,反而導致肺部情況變差🧑🏽🎨。
他們不得不面臨一個艱難“抉擇”:或幫患者直接氣管切開💏,采用呼吸機治療;或幫患者拔除氣管插管,吸氧治療。
“這兩種選擇中,前面一種方式雖然比較穩妥,醫生需要承擔較小的風險,但給患者帶來的創傷更大👨🏿🎤,後續還可能在ICU經歷很長時間;後一種方式患者遭受的損傷比較小,但對於這種臨界狀態的病人⚓️,可能面臨拔管失敗而不得不再次插管的風險🚕💂🏽♀️,這對醫生來說將不得不面臨一定的壓力,特別是在當前的情況下💆,需要更好的監護和護理措施🐾,也需要醫患之間的密切配合。”李先濤說👨✈️😠。
為了病人的利益👷♀️,團隊最終決定還是幫助患者拔除了氣管插管🧑🏻🦽。“這樣可以減少病人的創傷🙆🏼♂️,冒這個風險,我們感覺也是值得的。”李先濤很欣慰,最終,這名老太太在醫療隊的密切監護下👷🏻,呼吸順暢一些了。“我們也希望🧑🏽🎤📟,病人有一天可以早日轉出ICU。”